海德集团今年的捐资助学工作经过与工商联、电视台、包钢等相关部门的联系,确定资助贫困学生,逐一家访,参加捐助晚会、仪式,与捐助学生签订资助协议,建立资助学生档案,支付学费,确定集团校外辅导员等等,工作即将暂告一个段落。回想这忙碌的一个多月,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让我深深感到海德捐资助学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我愿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其中的故事和感受。
海德的包钢情结
在许多人知道海德集团捐资助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捐助群体是包钢贫困职工子女时,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在我负责这项工作后,多次与董事长汇报、沟通工作,才慢慢感到董事长有多年积淀的“包钢情结”。他总说,包钢是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包钢为昆区、包头市乃至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个人的成长、海德的发展都离不开包钢,我们不能忘记包钢的贫困职工和他们的子女。多么纯朴的情怀,多么真诚的回报,使包钢贫困职工子女得以受助,感受来自包钢集团、海德集团的关怀和关爱。
贫困的包钢职工
我们收到包钢工会送来的符合条件的捐助申请后,发现有许多是来自包钢综企公司的职工。在我们与包钢工会的同志一起家访时,了解到包钢综企公司是包钢的集体企业,他们中很多是当年下乡返城青年,而且夫妻双方都在一个单位。包钢综企公司有一万八千职工,上岗的只有八千人,夫妻双方只能保证一人上岗,上岗的每天20元工资,请一天假扣30元,而且没有养老、医疗保险。家访时看到,这些职工住在最差的街坊,据说在这些街坊里没有一户是包钢的科级干部,大多住在五、六楼,一天家访下来,腿酸痛,自己都不相信上了五、六十层楼。有的住房只有一室一厅,二、三十平米,孩子住和学习就在一进门的小厅里;有的家里还是过去的水泥地面、简单的旧式家具、床单还打着补丁;有的一方有病,常年看病、吃药,不能工作……。看到他们的生活现状,我们感到心里很沉重,更感到海德的捐助对他们来说真是莫大的帮助。现在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将来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命运,一个家庭也会从此摆脱贫困、走向幸福。
传递爱的火种
这些年来,海德一直在默默地做着捐资助学的工作,践行着履行社会责任的庄严承诺,从不大肆宣传,但海德的爱心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赞赏、追随。我们从工商联、电视台、包钢的领导口中听到的都是:海德作为民营企业,这么大的力度做捐资助学的公益事业,在包头首屈一指,感谢海德。因为海德的持续捐助,包钢工会今年也提高了他们的资助金数额,按包钢工会的同志说是“向海德学习”。因为海德的带头,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工商联倡导的捐资助学行列里来。
受海德捐助的学生李静,她毕业与包九中,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她的家庭因父亲得病至贫,现在父亲因病情和经济原因已放弃了治疗,她接受海德的捐助后对我们说:“阿姨,等我爸走后,我妈妈就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了,我上大学后也可以打点工,这样就可以支付学费,不用海德的资助了,到时你们可以把钱捐助给比我更需要的学生。”听了她的话,我们的鼻子酸酸的,为海德的善举而感动,为这么懂事的学生而感动。相信今天她得到了海德的爱,明天她一定会传递爱的火种,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我自豪我骄傲
这些天,我们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谢谢!”,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对海德的赞誉。工商联马会长、电视台常主任、孟导演、包钢工会的张部长、肖部长等等,还有受捐助的学生及家长,他们无不把最真诚的感谢、最朴实的赞扬送给海德,让我们作为海德人特别自豪。工商联的助学晚会把海德员工安排在第一排就座,专门把两个重头访谈环节留给海德,将海德捐资助学工作介绍给大家,重点介绍了受海德捐助的学生薛斌。晚会现场一次次掌声送给了海德,送给受海德捐助的学生。晚会结束后,工商联、慈善总会的领导和电视台的同志都留下来与我们合影。
在我们进行家访时,包钢工会的张部长、肖部长开车接上我们,然后带我们一家一家走访,有的职工上班家里没人,他们还要协调职工单位,给他们请假回家,当每次家访结束送我们回来,我们说“谢谢”时,他们总说“我们应该谢谢你们呀”。同时,我们也得知包钢集团今年的助学款是45万元,而我们海德集团今年的助学款是近50万元,看到这个数字,作为海德人怎能不骄傲,怎能不自豪呢!
(供稿:集团综合部) |